我與祖國共成長
——日新月異的家鄉變化
黃山新洲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朱曉偉 13635594489
晚飯過后,家人圍坐談心,女兒在一旁玩耍。看著眼前來回戲耍打鬧的小丫頭,朦朧的喧鬧聲把我的思緒飄飄蕩蕩拉回到兒時,依稀中我仿佛感受到了家鄉的鳥語花香。
1993年初春。綿長的細雨并沒有擋住兒時同伴們貪玩的天性。在村中不足一米的主干道上,隨處可見來回奔跑的小伙伴。泥濘的小道兩邊全是水稻田,雖稱為水稻田,可實際寬度卻不到一米。那時的村莊臨河有人家,遠處村落此起彼伏,一縷縷炊煙裊裊升起,伴隨著一陣陣的雞鳴犬吠。我家老宅原先是一棟由爺爺輩花了很大力氣才建起來的泥土樓,叔伯兄弟幾家人都住在一棟樓內,有些擁擠,卻別有一番熱鬧。那時長輩們都是起早貪黑地勞作,生活過得艱苦而自在。小時候的夜晚總是很漫長,我經常獨坐在煤油燈下,期盼著家里如果有電燈該是怎樣的明亮。當然,我最期盼的還是過節,每當那時候家里才舍得花錢買些肉來開開葷,外出走親戚大家一同步行至目的地,沒多久的路程卻仍是從早走到晚……兒時的記憶就在那日復一日的步行和奔跑中漸行漸遠,慢慢模糊直至消失。
2003年仲夏。我走過家鄉的每一條河流,翻過每一座高山,踏遍每一片原野,我渴望走進更深遠的故事里,領略更豐富的畫卷。時光飛逝,歲月無聲,我離開老家,踏上去鎮里讀初中的道路。那會兒臨近暑假,爸媽辛苦工作給我買了第一輛自行車,每每放學回家倍感欣喜,騎著它再也不用追著同學跑步回家。原先不足一米的羊腸小道,經過村里人的共同努力,已變成了三四米寬的碎石路,往日一腳泥濘拔不出鞋的情形再也沒有發生。平日時常馳騁在大道上的拖拉機、農用車也在這條鄉村小路上出現,濃濃的黑煙引來了大伙爭相追逐打鬧,不知不覺回家的路變得“近了”,也變得“平穩了”。早早到家的我,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外婆送我的小臺燈,趴在窗臺往外望,各家的窗戶透出的燈光照亮了漆黑的夜晚,與星光遙相呼應,看著是那么和諧。匆匆過去的十年,原本擠在一棟樓的叔伯各家都有自己的歸宿,小平房已不再是稀奇物,也沒有了一大家子擠在一張床的日子。屋里格外安靜,我拿起了筆記下了家鄉的變化。
2013年深秋。歲月不拒,時節如流,我已在外地學習工作多年,我能清楚地記得到異鄉初來乍到時的諸多不適應,更有解不開的心結——那是鄉愁。對故土的魂牽夢縈與對父母的思念時常涌上心頭,成為我在異鄉生活的“必修課”。家鄉不算大城市,卻有難以割舍的鄉情。終于在一個秋日,我拗不過心頭的思念,毅然踏上了回鄉謀發展的路。此時村里已通上水泥混凝土路,拉近了家的距離,也拉近了外出打拼人與家的“距離”。道路很平整,摩托車、昌河車、三輪汽車……各種往來車輛絡繹不絕,一幢幢兩三層小高樓拔地而起,站滿了道路兩旁,格外整齊明亮。
2023年臨冬。又是流水十年間,我暢游在家鄉的每個角落,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美麗山水畫卷。河道整治、生活垃圾治理得井井有條,村風村貌煥然一新。一條四好農村柏油路寬闊平坦,各類車輛拉動著村里經濟動脈來回穿梭,暢通無阻,煥發生機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已變成了現實,打通了家鄉群眾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各色美食搬上了家庭餐桌,昔日的美食和風景不再是家鄉鄰里的話題,取而代之的是廣場舞、徽州文化、各類政府補貼……
站在群山峰頂,家鄉全景盡收眼底,一切正驗證我心目中的美好家鄉。遠處,云霧繚繞,水天一色;徽杭高速、杭黃鐵路像兩條騰云駕霧的巨龍,穿梭于茫茫云海中。近處,退耕還林綠水青山,各類經濟林木高聳入云;設施完備的村民廣場,歡歌笑語舞姿美;整齊劃一的排屋,錯落雅致的休閑涼亭……都譜寫著家鄉不斷變化的新篇章。
女兒嬉戲累了,依偎在爺爺、奶奶身邊撒嬌,奶聲奶氣的可愛聲音拉回了我的思緒。望著日漸年邁的父母,我感慨作為父母撫養兒女的不易,光陰似箭,歲月如梭,瞬間就過了三十年;看著家鄉的煥然一新,我感嘆國家發展新農村、建設四好農村路的不易。“中國速度”讓每一個回家的人“解了鄉愁”,如今我們留在家鄉,回到家鄉,建設家鄉,在家鄉尋找并實現自己的價值。我與家鄉共發展,我與祖國共成長,我為家鄉建設點贊,更為祖國輝煌喝彩,愿美好家鄉、偉大祖國繁榮昌盛。
2023年10月20日
集團公司綜合辦朱曉偉供稿